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> 第134章 迁徙突厥人

第134章 迁徙突厥人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在深爱的时候不忘恨你 有个叫刘丰的男人 综影视:多面攻略被娇宠 抽盲盒,搞科技,我在古代当皇帝 全民:开局召唤圣殿骑士团 阴阳榜:让我的道侣惊才绝艳 神妃在上之溺宠偏执夫君 最强神级总裁 穿越女尊之独宠夫郎 无限诸天从红楼开始

结社率等人谋反之事结束了,但是余震不断。

五月初五,李世民刚回到长安,群臣们的奏章已如雪片般飞到李世民的御桌上。大家的意见出奇地的一致:“应借鉴晋朝时期五胡乱中华的历史教训,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!突厥人留在黄河以南有非常大隐患,建议将塞南地区的十余万突厥人迁徙到塞北草原。”

还有一些大臣上奏章要求,贞观三年温彦博提议将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,应治其误国之罪,他们普遍认为正因当时将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,才导致十年后结社率谋反的肘腋之患。

李世民看完这些奏章,气愤地说:“朕主张群臣知而不言,勿要言之不尽。温彦博曾在贞观三年建议将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,但是由朕亲自决策而定的,如果大臣因言获罪,以后恐怕是道路以目,无人敢畅所欲言了。况且温彦博已去世两年了,诸位大臣难道还想因此事而将温彦博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吗?”

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道:

“这几日朕重新把魏侍中在贞观三年的奏章调阅:‘突厥代代作盗为寇,是百姓的仇敌,如今有幸灭亡了他们,圣上因他们投降归附,不忍心将他们全部杀掉,应释放他们归还故土,不可留他们在中国。突厥人衰弱就请求臣服,强盛就叛变作乱,这本来是他们的常性。如今投降的突厥人有十余万人,数年之后,繁衍生息,一定成为心腹之患,后悔不及。晋朝初年,胡人与民众杂居在中国,郭钦、江统都劝晋武帝将胡人驱逐出塞外,来断绝动乱的根源,晋武帝没听从,后二十余年,就出现了五胡乱中华,前车之鉴后车之师!’

朕研读了多遍,深感是魏征所言是字字箴言,只可惜朕当时是以赤诚之心对待突厥人如赤子一般,而疏忽了魏征的谏言,朕现在明白了,中原王朝是树木的根基,四夷乃是其枝叶;割断树根以奉养枝叶,树怎么能生长繁茂呢?朕不采用魏徵的谏言,结社率等人谋反,差一点让朕狼狈不堪。祸由朕之疏忽,朕应下罪己诏。”

群臣一听要下罪己诏,纷纷拜伏于地,高呼:“圣上圣明!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。臣等未能替圣上分忧,都是臣等之罪。”

李世民听罢,沉默良久,说道:“朕现在已经意识到错了,现在当务之急是将塞南地区的十余万突厥人如何安置问题,避免再出现肘腋之患的事情发生。”

魏征上奏道:“臣还是坚持贞观三年的意见:将这些突厥人驱逐出塞外,以断绝动乱的根源。”

岑文本上奏道:“臣也坚持贞观三年的意见:将突厥贵族封以王侯,以宗室的女子嫁给他们,分割他们的土地,离析他们的部落。他们的权力削弱,势力分散,易于钳制,可以使他们永为藩臣,使边塞永保平定。”

房玄龄上奏道:“臣也是坚持原来的意见: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,分而治之,我们在各个部族设立君长,不相互称臣隶属,国家分离就势弱而且容易控制,势均力敌就难于相互吞并消灭,各自保全,必定不能够与大唐抗衡。”

李世民看到袁天纲站在朝堂上沉默不语,便问道:“袁爱卿,你的意见如何?”

袁天纲急忙出列上奏:“臣在贞观三年实际上内心认同魏侍中的意见,晋朝江统曾向晋武帝提出《徙戎论》,可惜晋武帝不采纳,结果后来五胡乱中华。”

李世民听罢,面带不悦地说:“既然你明知朕当年决策错误,为何不上谏言劝劝朕呢?”

袁天纲吓得赶紧解释道:“臣当时未能劝谏圣上,是因为臣有一点私心:臣当时人微言轻,不敢效法魏侍中一样做圣上一谏臣,这是臣的过错。”

李世民听罢,这才不再生气了。于是他下诏命: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凰夜未消 火与剑之最后的国界 回到大明做海王 大唐:举世无敌,西府赵王遗腹子 如梦如真的两段人生! 抗战之横扫日寇 纨绔少爷在唐朝 海国英雄志 三国之从小兵开始无敌 大秦:起兵造反,嬴政竟是我军师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